【UAS】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情境化设计探析 ——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例

作者: 市政交通青年团青 发布日期:2024-05-30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情境化设计探析* ——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为例

  *自然资源部课题: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科学利用研究(B68G21007)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对延续城市文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融入商业环境的城市更新模式已得到普遍应用。然而,许多商业化改造过程以符号消费为导向,历史背景和文化原真性丧失、同质化等问题严重。

  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升,情境化设计以“客户体验”为核心,成为促进消费升级、实现价值增益的重要手段。情境化设计突出场所感,追求历史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带来的个性化体验。出于商业经济价值增益和文化保护的双重需求,情境化设计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与认可。

  何为情境?本研究将其拆分为“情”与“境”两个方面。“情”指心理环境,用情怀引导情感升华;“境”指物质环境,包括多维空间塑造及人的交往活动。情境化设计是在综合考量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场所感、环境氛围及人的心理因素前提下,通过建筑空间场景与环境氛围的巧妙设计,赋予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主题性与差异化,使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更有体验性,提高其吸引力和价值感。

  中华巴洛克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是哈尔滨十大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街区之一,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中部,毗邻松花江,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道外区具有百年历史,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随着城市变迁与发展,道外区逐渐衰落,但作为哈尔滨市开埠的“活化石”,道外区承载着底蕴深厚的人文精神、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和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是探寻城市记忆的重要发源地。

  中华巴洛克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分为三期,目前一、二期工程已顺利完工并投入运营,形成集文化旅游、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商业街区。本次研究对象位于中华巴洛克街区三期改造范围内,北起大新街、南至丰润街、西起景阳街、东至北十道街,规划面积约20hm 2 。

  在中华巴洛克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一、二期工程中,传统院落布局、建筑形态及街巷空间风貌得到较好保护和修复,环境品质明显提升。但一、二期工程仍存在片面关注物质空间表面、追逐土地经济利益等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1)实施效果 街区策划不同主题的功能分区,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和业态筛选,以及后期运营管理不佳,导致街区业态类型单一,且业态入驻门槛低、档次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2)空间特征 街区内传统建筑及院落形态虽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修缮,但由“前店后厂”的特色组合模式转为纯商业开发,街区失去了原有灵魂;部分改建、新建的建筑体量过大,破坏原有街巷空间肌理,街区绿化与景观设施缺乏系统性,街区活力不足。

  主题明确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商业开发的基础。自上海新天地成为商业新地标的创新样本后,全国各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争相效仿,引发主题趋同化问题。特色不鲜明的主题造成重复体验,破坏原有文化价值,也不利于经济、社会价值的增益。选取满足地域文化和商业环境需求的主题是成功引领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从空间布局到业态运营等规划设计的第一步。

  充分利用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资源,把握其自身特色,这是总结、提炼项目主题的关键。中华巴洛克是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形成独具哈尔滨地方特色的道外巴洛克民间传统文化,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体现民族经济发祥地和闯关东精神的“商市文化”、西方建筑本土化的“建筑文化”、商住功能混合的“街院文化”、民间文艺活动的“民俗文化”和以传统老字号小吃为代表的“餐饮文化”等。

  道外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起源地,商业文化本底厚重,曾以餐饮、零售、流动摊位为主,老字号众多,医疗器械、建材等商户集聚分布,具有成行成市的特点。随时代发展,道外区的商业发展与其他商圈的差距逐渐拉大。这种传统与现实的反差是道外区商业复兴的动力与基石,客观上要求道外区必须清晰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本项目对街区内在营的所有商户进行问卷调查,对商户基本经营状况、客源、消费层次、街区定位、业态配比和街区商业设施的满意度等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多数商户更关注项目改造后的整体环境及停车设施,期望保持建筑特色以吸引消费的人,餐饮和零售百货业态依然作为商业开发的重点,强烈期望可回迁原址继续经营。问卷表明中华巴洛克一、二期工程的商业开发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展示未能较好融合,街区应增加历史背景和文化教育与文化创意等功能场所。

  本项目旨在利用文化共融和情感共鸣作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开发的核心卖点,打造“巴洛克·魅影”主题品牌,对其做全面包装和策划,大力宣传和推广,使其成为展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用“故地”回忆似曾相识的往昔,展现街区的历史积淀。用“意想不到”引发目标客群的好奇心,凸显街区的未来更新。

  街道空间是情境化设计的重要物质载体,通过空间营造以唤回街道空间的记忆。本研究通过规划布局、建筑组合和景观塑造3个途径寻求如何在街道空间融入记忆及使历史生活场景焕发新活力。

  项目以“文化为魂、商业为力、体验为主、绿景为脉”为规划理念,以历史风情、文化创意、餐饮美食、潮流生活四大商业业态为重点,通过打造历史街、文化院、美食城、潮流地等主题空间,共同构建“情景式文化商园”,以此来实现中华巴洛克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文化复兴和产业复兴。

  以旅游体验为视角,以道外故事为线索,参照情境化设计理念进行谋篇布局,形成“两轴、四区、多点”的空间规划结构。以靖宇街为建筑景观博览轴、“巴洛克之路”为文化体验轴,串联四大主题功能区及整个街区的故事情节。

  2)市说新语 该片区位于研究范围中部,在延续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时尚、创意、科技等元素,包括入口休闲区、儿童体验区、创意科技体验区和文化艺术区。文化、艺术、科技相互交织,新旧业态的碰撞吸引各类游客的目光。

  3)傅甸遗风 该片区位于研究范围西侧,承载哈尔滨人对“傅家甸”往昔的深切怀念。以特色餐饮和民俗演艺功能为主,包括旅游服务区、特色餐饮区、老字号餐饮区、品牌餐饮区、民俗演艺博览区和健康养生休闲区。用舌尖味蕾唤起对道外区历史的无限回忆。

  该街区功能布局结合各个片区环境特点,引入符合气质的业态,形成各具特色、动静结合的完整体验。

  与传统购物中心游线不同,该街区的交通游线是增加游客体验感的重要手段,故游线序列应具有完整性、生动性和层次性特征。该街区用“巴洛克之路”串联各个空间序列,游客置身其中,获得“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完整体验感。完整的游线不仅满足街区基本交通需求,更对人的情感体验需求作出积极回应。

  寄情于景与情景交融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中的老故事情感与现实物质遗产所产生的“时空碰撞”。在汲取中华巴洛克传统建筑、街道空间的精华后,思考怎么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现有物质空间资源进行更新与重组?“新”与“旧”的动态平衡之间将如何演绎新故事?

  本项目充分发掘街区的空间标识和文化记忆,通过对街巷、院落、广场、商业的更新再造,演绎中华巴洛克的前世今生。本研究对该街区的3个功能片区进行详细解析。

  1)印象巴洛克 以东部地块的现状烟囱(名为“巴洛克之眼”)为街区制高点和视觉焦点,引导人流进入;在南侧银京照相馆旧址区域打造复古摄影基地,塑造“一动一静”两个庭院空间;结合西侧滨江女子小学校旧址打造道外史展馆和儿童启育中心;展馆东侧的博览广场为人流提供集散空间,并设置遗风之廊丰富空间层次,与巴洛克之眼遥相呼应。

  2)市说新语 对东侧入口建筑进行拆除,打造虚实相生的儿童之家;结合三江闽粤会馆旧址打造会所及文化沙龙;对大东书局旧址进行内部空间改造升级,打造体验式诚品书店;对红星电影院南侧进行加建作为VR新世界体验馆,实现新旧碰撞的穿越式体验。

  3)傅甸遗风 结合张包铺胡同、鱼市胡同、松光胡同打造胡同意象,运用景观墙的墙绘和浮雕展示城市记忆;对原省评剧院进行建筑及环境改造,作为民俗剧院;结合鱼市胡同打造鱼主题生态餐厅和龙门广场;松光电影院内部空间改造升级为电影博物馆,打通室外空间,形成展示舞台。

  在传统购物场所,游客消费目的性强,对景观空间重视不足,而开放式街区的游客多漫步于街区环境并感受整体风貌,因此利用主题雕塑、街道家具、地面铺装、绿植等元素及对景、障景等手法打造景观,融入体验情景。

  北三道街区位于“傅甸遗风”主题区,街区内现存多家老字号餐饮店,是集地方特色餐饮、休闲参观等功能于一体的美食一条街。设计注重应用本地材料,地面铺装以石板路为主,主要建筑景观材料包括红砖青砖(拆迁废料)、防腐木头、玻璃等;通过局部立体浮雕、爬藤绿植、木格栅等刻画景观墙、历史影墙;张包铺胡同与鱼市胡同分别以笼屉和鱼为主题进行地面铺装、景观墙、雕塑、植被的景观塑造,历史细节体现在一砖一瓦的景观元素中。景观的打造提升节点观赏度,满足游客休憩、通行、摄影、“打卡”需求,并通过景观引导进入下个游览空间序列,形成丰富的游览体验。

  营造体验情境是结合体验主题、商业业态及功能空间等要素,运用具有故事性、场所感的意象或活动增强游客体验感的手段。本街区的鱼市胡同和龙门广场即通过镂空鱼形景观墙、弧形墙体、渐变广场铺装、弧形广场绿化、鱼群小品、鱼主题雕塑等充分表达“鱼”主题,使游客置身其中,享受沉浸式体验,提升文化情感价值。

  中华巴洛克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活动项目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与空间、文化紧密结合,为游客带来综合体验,通过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展销、文化讲座、美食节等活动,促进中华巴洛克文化符号的特色化提升及客群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街区创新性地引入现代科技作为情境营造的亮点,通过5G、VR、AR、新型视听、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作为点缀,快速吸引人群,在适宜的规划设计下更能衬托中华巴洛克街区原有历史风貌,营造时空交错的体验感。

  中华巴洛克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在近几十年的建设高潮中并未得到应有保护,对其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传承不佳,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情境化设计成为重要的应对之道。深刻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文脉和空间特征,通过主题性营造、场所设计、情境化体验等手法,对街区商业业态比例进行动态规划,使中华巴洛克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更适应社会变化,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空间。

  [1]吕晓.基于情景规划的哈尔滨市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活化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3] 梁宇舒.基于空间情景营造的传统街道更新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4] 林宏达.商业综合体情境化设计浅析[J].城市建筑,2015(33):9,11.

  [5] 唐孝祥,马嘉雯,袁月.体验经济视角下无锡清名桥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探析[J].中国名城,2021,35(9):81-87.

  [6] 张军,刘大平,张雨婷.视觉词袋模型理论方法在历史街区特色评价中的应用——以中东铁路沿线历史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5(9):91-96.

kaiyun官方注册APP下载-官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11002409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