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市政工程 发布日期:2025-01-05
成都锦城学院建筑学院在第六届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9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8个佳绩!
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绵阳师范学院携手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落下帷幕。本次大赛是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积极回应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采取的重要举措,在川渝两地高校之间搭建人才教育培训、科研协作、服务地方、交流互动的多元化合作平台,聚焦三台县和仙海区乡村现实问题的“真题真做”竞赛模式,为高校师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次大赛作为四川省教育厅2024年省级本科高校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自2月启动以来,大赛受到川渝高校师生的高度关注与热情参加,共有来自54所高校的1148支团队、3300余名师生报名参赛,参赛规模庞大,专业覆盖面广泛。
11月9日,2024年(第六届)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入围作品路演评选暨颁奖会在绵阳师范学院举行。近500件有效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54件优秀作品(其中仙海基地23件、三台基地31件)成功入围一等奖。为了进一步甄选出最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展现川渝地区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赛组委会举办了现场路演评选活动,路演候选作品分三台和仙海两个基地选题一起进行,经过专家组层层遴选,最终评选中我校建筑学院9支团队荣获省级一等奖,9支团队荣获省级二等奖,8支团队荣获省级三等奖,再创辉煌!我校建筑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王蕾霰、张锐娜老师荣获优秀组织个人奖,汪晶晶、刘然、刘锦、王蕾霰、张锐娜、郭艳荣、冯瑞芳、王波、王帅、樊俊泽、闻丽媛、邹远沁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城市与规划设计专业,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四川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曾成都市乡村规划师志愿者5年,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乡村规划、小城镇规划、城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历史保护与开发,城乡规划专业教研教改。
毕业于四川大学建筑规划设计及其理论专业,著有《假如,给你一间老房子》,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研究方向为建筑规划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改造再利用等等。
高级平面设计师,四川大学硕士,师从日本东京大学藤井明、胡昂教授,曾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建筑规划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入围奖等多项奖项,累积十余项。
设计说明:此建筑改造设计,依据铜瓦村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中的专项设计,规划指出将原有闲置铜瓦铺(即甘露寺)改造成驿站。通过选择性保留原有甘露寺建筑物结构及屋顶样式,还原突出寺庙中央戏台,成为此次改造设计的重心、根据驿站功能在原有建筑中注入茶铺、文化展览厅、文创纪念品店,并依据铜瓦村规划和特色产业,在甘露寺后院新建采摘亭和餐厅使于批杷采摘旅游发展。不仅提供基础接待和咨询服务,还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为游客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
设计说明:铜瓦村改造指在融合传统与现代,打造一个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通过保留、改建原有建筑和利用本地材料,保留村庄独特的历史风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设计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增加公共空间和休闲设施,促进村庄互动与旅游发展。最后从活化铜瓦村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出发,希望能够通过建筑构建的轻质化和定制化,构筑出灵活多变的公共活动空间,来丰富村庄空间场景,深化铜瓦村枇杷符号。
本次设计以“共享、活化、融合”为核心目标,提出了“符号化、聚落化、模块化”三个设计策略,希望能创建一个既具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既满足村民休闲娱乐,又能服务于游客和学生的集研学、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建筑。
设计说明:民宿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夯士墙和柱结构,同时新建的部分使用了木结构和现代玻璃幕墙。新旧部分的结合不仅是物理上的融合,更是时间与空问的交错,成为了展示新时代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重要元素。连续的廊道设计不仅连接了几栋建筑,更向人们叙说着它的故事。保留与拆除的决策展示了对历史的尊重与现代居住需求的平衡,充分的利用鲁班湖优势,保持原有乡村景观结构,保持发扬当地生态文明。也有最大化引入自然光线,模糊建筑与自然的界限,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形成错落有致的布局,利用原有地形高差,形成自然富有韵律的建筑天际线。新旧部分的结合不仅要是物理上的融合,更是时间与空问的交错,成为了展示新时代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重要元素。庭院的设计上,建筑群内设有多个庭院,内外景观相连,营造出多层次的空间体验,同时连续的廊道设计不仅连接了几栋建筑,更向人们叙说着它的故事。室内设计上追求简约自然,少用装饰,更多地让建筑材料自身去呼吸,如温润自然的外墙和艺术楼梯装置。创造多维度体验,通过坡道和楼梯设计丰富了景观视野和建筑空间的层次感。这不仅仅是一个民宿,更是对传统与现代的一次完美结合,保留与拆除的決策展示了对历史的尊重与现代居住需求的平衡,充分的利用鲁班湖优势,保持原有乡村景观结构,发扬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灵动,赋活沉睡的郪江古镇,以流线的姿态展示活力的形态,如穿插在古镇历史精神中的时光隧道,肆意生长的奋勇之势结合农耕粮食文化彰显着浓郁的生命力,新兴规划的产业分区,依山伴水的自然景观,向心集中的精神轴线,错落分布的打卡装置,别有用心的场地节点,热闹非凡的庙会巡街,而后接踵而至,慕名而来的学者、游客、家庭、明星,艺术家们让沉寂的古镇在此中复活。针对场地存在的产业体系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内部交通不便、生物系统多样性不足、滨江区域开发强度低、乡村地域特色不突出的六大问题,我们提出将生态景观融入乡村振兴,重建绿色基础设施,依托古镇自身文化特色,来实现古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结合郪江影院、地祖庙、王爷庙这三个兼具历史、文化、活力的重要节点,打造三条南北方向的视线通廊,结合三条绿轴,打造由古镇至滨江的古镇特色活力街道和广场。为进一步修改基地生态景观系统,结合岸线水位变化剖面分析,形成了农田区、河堤区、郪江生态区。
设计说明:项目设计以江金钟山汉代崖墓群为核心,旨在通过对这一珍贵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深入调研与理解,全面整治与提升其沿线环境,方案以汉代等级制度体系为轴。设计吸收汉代阙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独特韵味,以廊架为载体,借鉴汉代墓室斗拱结构和重檐屋顶的建筑语言,采用现代简约手法进行重构,形成新中式风格的视觉焦点。廊架的立柱、檐角等细节处,融入汉代装饰文化元素,如云纹、龙凤等图案,不仅美化空间,更深层次地强调了汉代社会等级制度与审美追求。整体设计力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的融合,创造出一条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时光隧道,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汉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金钟山汉代崖墓群的保护与利用开辟了新的视角。
设计说明:郪江古镇以其独有的郪江文化以及汉代文化闻名,在设计时,我们以郪江当地的《郪江谣》以及代表汉代的古文化为主旋律,并且讲郪江汉史融入我们的建筑,并用建筑的形式将其呈现给游客,且在整个设计中在场地上运用大量汉代元素与整个场地的设计结合,在对建筑的设计中用大量的古代建筑元素融入建筑并且将特色构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呈现出古今结合的艺术形式,希望将整个设计能够是建筑整体焕然一新,意使其成为在所有游客眼中最能代表整个郪江的地标建筑,并且希望其并不是简单的服务性建筑而是对整个当地文化的展现平台。
设计说明:在本次乡村改造,我们通过当地周边分析与功能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当地场地的限制,导致古镇中缺乏一定公共空间作为活动休闲运动等复合功能,所以我们将本次的改造项目,不仅单作为电影院的功能,同时也能够拓展开来辐射至周边。所以在此基础上如何对原有建筑做改造并且赋予其他功能则是我们本次的重点。首先我们本次的主要观念强调相聚,将村民聚集于此,将游客聚集于此,将周边的学生工作人员聚集于此,能够形成一个让他们休息放松的地方,这也对我们场地的功能有极大的影响,对我们场地中的环境布置也有所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强调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功能,能够使他们在此区域中找到一定归属感和舒适感,充分的利用地形以及自然环境的优势,打造优美自然乡村公共场所,进一步的丰富古镇中的建筑功能与空间功能,为古镇的发展提供新的血液与活力。
设计说明:在本次乡村改造,我们通过当地周边分析与功能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现场场地特殊,为山地地形,场地高差大起伏多,所以我们大家可以充分的利用其独特的特色,通过不同台式的平台打造多层次以及层层递进的感觉并且建筑与建筑之间相互起伏,通过平台相应连接,再增加层次的景观配置,能够使建筑整体更加的丰富。同时该区,缺乏一定的整体规划,我们也要在造型立面以及平面设计等等不同的设计之中,追求整体的和谐和平衡。使其达到统一。同时我们也会为场地继续补充不同的功能,以满足多种人群的不一样的需求,进一步的丰富场地流线以及场地功能。有利于我们后期发展,延长产业链,促为当地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能够反馈于我们建筑的设计方面中。
设计说明:在此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概念性规划中,我们最终选择在铜瓦村五社的地块进行规划改造,首先是根据农文旅融合发展文本内容,我们提出了生态融合、农旅结合、发展农业产业三个基本理念,在保留原有场地建筑设施的基础下,通过置换原有材质、闲置建筑以及一些较为鸡肋的空间,同时针对实地调研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我们最终选择对其进行“点”、“线”、“面”三个方面做改造,设置新的景观节点,改建原有闲置建筑,对场地主干道的一个重新规划以及对沿街建筑立面的整合统一,最终打造出一个焕然一新的铜瓦村,也“焕”出一个三产融合的样板村,我们大家都希望改造后的铜瓦村不仅能让游客更好的体验自然景观,感受当地文化氛围,同时也能通过产业链相互带动,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圈。
本次比赛以“和美乡村,创意青春”为题,引导并激励锦城青年才俊将目光聚焦于乡村、深入研究乡村、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通过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将高校的专业学习、专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达成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目标。在竞赛中,锦城学子提出了创新性的想法和设计的具体方案,展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也促进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大学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他们将能够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以赛促学”的教育方法的理念,逐步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